夏至已至,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日子里,烈日与骤雨交替登场。闷热潮湿的空气裹挟着夏日的躁动。传统的夏至养生知识大家或许早已耳熟能详,今天就让我们换个视角,解锁那些藏在古籍里、契合现代生活的新奇养生法,让这个夏至过得既健康又有趣!
现代社会,空调成了夏日 “续命神器”,但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,头痛、关节痛、乏力等 “空调病” 也随之而来。而古人在没有空调的时代,早就掌握了 “以热制热” 的智慧。
喝热茶
《黄帝内经》提到 “春夏养阳”。夏至阳气最盛,人体毛孔大开,此时适当饮用温热的姜枣茶,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,帮助身体发汗,排出因贪凉积聚的寒气,还能提升脾胃阳气。制作姜枣茶也很简单:将生姜切片、红枣去核,小火煮 15 分钟即可。
洗热澡
洗热水澡同样是 “以热制热” 的好方法,热水能扩张毛孔,加速汗液排出,带走热量,反而让人感觉更加凉爽舒适,还能有效缓解肌肉酸痛,赶走 “空调病”。
2、办公室里的 “夏至瑜伽”
现在人长时间伏案工作,到了夏至,闷热的天气更容易让人感到疲惫、困倦。不妨试试结合节气特点的 “办公室瑜伽”,在方寸之间舒展身心。
1、模仿古人 “引吭高歌” 的状态,做颈部拉伸。缓慢地将头部向左右两侧倾斜,拉伸颈部肌肉,就像大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能有效缓解颈部僵硬。
2、学习古人 “昂首挺胸” 的姿态,进行背部伸展,挺直腰背,双手在身后交握,向上抬起,打开胸腔,促进气血流通,改善久坐导致的含胸驼背问题,让身体充满活力,赶走夏日的慵懒。
3、舌尖上的 “夏至限定”
小众养生食材
除了常见的瓜类、苦味食物,还有一些小众食材,在夏至养生中有着独特功效。
洛神花,被称为 “植物红宝石” ,富含花青素和柠檬酸,具有清热解暑、降压降脂的作用。泡一壶酸甜可口的花茶,冰镇后饮用,既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又能带来味蕾的独特享受。
紫苏也是夏至养生的好帮手,它散发着独特的香气,有解表散寒、行气和胃的功效。在烹饪海鲜时加入紫苏,不仅能去腥提味,还能预防因夏季食物易变质而引发的肠胃不适。
夏至吃面,消暑尝鲜
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,夏至吃面是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的习俗。此时新麦登场,食面不仅有着尝新的意味,还寓意着长寿。
北方喜欢吃炸酱面、打卤面,浓郁的酱汁搭配劲道的面条,让人回味无穷。在南方,阳春面、片儿川等特色面食也备受喜爱。
夏至夜晚,褪去了白日的燥热,正是外出活动的好时机。
选择公园、河边等空气清新的地方,放缓脚步,感受晚风轻抚。在漫步过程中,尝试用腹式呼吸法,吸气时腹部隆起,呼气时腹部收缩,能加深呼吸深度,促进肺部气体交换,增强心肺功能。
在古代,人们会佩戴香囊来驱蚊、提神,这其实蕴含着独特的养生智慧。直到现在香囊依然很受人们的喜爱。
艾草、藿香、丁香等草本植物制成的香囊,不仅能有效驱赶蚊虫,其散发的天然香气还能舒缓情绪、助眠安神。将香囊放置在卧室或客厅,既能营造舒适氛围,又能避免化学驱蚊产品对人体的潜在危害,让身心在自然香气中得到放松。
6、冷水澡的 “隐藏风险”
夏季天气炎热,人们常觉得洗冷水澡能快速降温,但在夏至时节,这种做法可能暗藏健康隐患。
夏至人体阳气浮于体表,内里相对虚寒,冷水澡会使体表血管迅速收缩,阻碍阳气的正常生发。尤其在大汗淋漓时,若突然用冷水冲洗, 皮肤血管会瞬间剧烈收缩。血道变窄,血压飙升。甚至可能诱发心梗、脑梗!
现代人长时间对着手机、电脑屏幕,眼睛容易干涩疲劳。古人虽没有电子设备,但他们的护眼方法值得借鉴。
夏至时,可尝试用菊花、枸杞、决明子等中药材煮水或者泡茶,坚持服用几天,能起到清热明目、缓解眼疲劳的作用。
此外,每隔一段时间放下电子设备,向远处眺望看看风景,放松眼部肌肉,也是保护视力的好方法。
8、古今养生的巧妙融合
夏至养生并非一成不变,当古人的养生智慧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,便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。这个夏至,尝试这些新奇的养生方法,让自己在炎炎夏日里,既保持健康活力,又能体验独特的生活趣味。